本报记者 肖海员 通讯员 傅美桂
黄华清出生在鄱阳湖畔的江西省都昌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,17岁那年如愿以偿考入江西警校,之后毕业分配在基层派出所,一干就是十年。后调入刑警队从事内勤工作6年,又调往治安大队工作至今。他在工作中恪尽职守,尽责履职,所办案件从未出现过差错。每年新警初任培训,他都会被派到培训中心负责授课,讲授处警、办案等警务方面的课程,他精彩的讲课常常赢得新警及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。除了出色的工作业绩之外,他还有个独特爱好,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采访、写作,为局里的宣传报道工作作贡献。
黄华清从小爱好读书,对各类图书都情有独钟。清晨和深夜,他常把自己关在寂静的房内,捧着一本书用心去读。他读书从不出声,而是用心默念。博览群书,使他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。
真正走上新闻写作之路,是他在刑警队坐办公室之时。那时有位当地记者,经常向他要新闻素材,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,何不自己写稿投稿,不仅可以借机磨炼自己的写作水平,还可以为局内宣传报道工作作些贡献。于是从那年开始,他的名字经常见诸报端,尤其是他那些反映民警机智勇敢侦破案件的案例报道稿件,常常在《九江日报》的副刊头版头条发表。此时,局内人才发现,他正在悄悄地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警营记者。
多年过去,他的作品见诸报纸版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,而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外勤民警,在尽职尽责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的同时,利用业余时间写稿。遇到中意的素材,他从来舍不得放弃,即便再吃苦受累,加班加点也要把稿件写好并在第一时间投稿。有一年元宵节,为防止村民因玩龙灯闹械斗,他和同事们到乡村做防范工作,直到晚上十点才完成任务。恰在此时,该县发生一起枪杀村支书的恶性案件,社会影响极坏。为防止有人混淆视听,也为了及早了解案情,他随同刑警作战,与刑警同甘共苦,两夜未眠,直到抓获犯罪嫌疑人,获取了第一手资料,随后他又补充采访,力求充分还原案件真相。回到家,妻子见他胡子拉碴、满脸疲惫,又气又心疼,而他只是淡淡一笑,继续埋头写他的稿件。
无论酷暑还是严冬,多少个夜晚,别人沉浸在温馨的梦乡里,而他依然精神抖擞,伏案写作。因长期伏案执笔,他落下了颈椎病;因采访加班加点不准时吃饭,他落下了胃病。而他毫不在意,坚持抓紧一切时间采访、写稿、发稿。
他对记者说,要搞好公安宣传,就要多多挖掘先进民警的事迹,让小部分先进典型带动大部分民警。他通过认真细致的采访,用生动翔实的文字,先后在《人民公安报》推出了鄱阳湖畔最美的警花王玉屏 (后被评为江西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)、与病魔抗争的治安大队长张世新、舍身救人的治安民警杨华军等等本局先进人物典型;他的报道还几次登上《人民日报》版面。突出的宣传报道成绩,使他不只在公安系统成为大家刮目相看的宣传好手,还受到了当地党委、政府的表彰。而黄华清本人津津乐道的经验之谈是,不管是多么难上稿件的媒体,只要用心耕耘、刻苦钻研,付出总会有回报。
夜深人静,业余休闲,他把太多的时间都花在写作与阅读上,到朋友家串门的机会几乎为零。朋友调侃他,没了人情味,只有书生味。为了写作,他甚至很少“回家看看”,对父母时常心存愧疚。直到今天,他仍笔耕不辍,活跃在采访路上,成为当地公安宣传战线上一面鲜艳的旗帜。当都昌县公安局的宣传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遥遥领先时,县局领导都说其中黄华清功不可没,局领导用 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”这句话来评价他的宣传报道成绩。
面对取得的成绩,他并不沾沾自喜,而是善于把一切归零,重新出发,继续笔耕不辍。他告诉记者,这些年来,能不畏艰辛、坚持写稿发稿,得益于自己坚守了孤独与寂寞,在寂寞中累积了力量,锤炼了自己。他说,在这条道路上,他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。
评论